正确看待民资办医 杜绝恐慌心理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发布者:国丹中医院01 发布时间:2013-01-29 15:17 来源:国丹中医院01
北京大学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国恩直言 民资办医不是洪水猛兽 中国新医改方案出台已逾一年,其高调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表述,目前仍未成为投资者的尚方宝剑。一些民
北京大学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国恩直言——民资办医不是洪水猛兽
中国新医改方案出台已逾一年,其高调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表述,目前仍未成为投资者的“尚方宝剑”。一些民营医院的投资者、管理者认为:不少官员对试图进入卫生领域的民间资本警惕如故,甚至对国企垄断抱怨不断的社会公众,亦有相当多人将民间资本办医视若洪水猛兽。
主角与配角
记者:民营医院发展已有几十年,但从承担的诊疗量等情况看,似乎一直没有出现冲击既有医疗市场秩序的力量,对改善卫生服务的提供作用也比较有限。这与卫生领域引入社会力量的初衷仍有距离,你对此有何分析?
刘国恩:改革开放30年来,民营医疗机构没有形成与公立医院对等竞争的局面,主要是制度原因造成的,这是一个基本判断。
应该说,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基因差别,而且从国外经验看,如果提供同样的支撑手段和发展平台,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,其成长速度和规模都比公立医院更快、更大。
中国之所以没有形成对等发展的局面,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:
首先,准入存在很大障碍。中国直到去年新医改文件才明确提出,欢迎和鼓励民营资金进入医疗领域。也就是说,在此之前,相当一部分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非常困难。
其次,成长条件受到制约。比如科研立项,国家科研资金的流向,主要倾向于公立医院,尤其是教学型医院,所谓火车头医院;再如,就是人员晋升,民营医院的医生,不管是从毕业生中招聘的还是从公立医院挖走的,应该说获得这些人才很不容易,但这些人一旦进入民营医院,基本就断绝了职称晋升的机会,断了个人职业发展道路,这个杀伤力非常大,不少民营医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半路夭折。
这就很清楚了,民营医院先天就被安排了一个配角的位置、一个配角的命运,而且后天的发展条件也不好,所以它们发展很慢,很难做大做强。
让位与补位
记者:社会力量进入卫生系统都有哪些益处?
刘国恩:好处多了。第一,中国30年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社会资金,这些资金也正在不断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。医疗卫生事业恰恰给社会资金提供了强大的潜在发展机遇。
第二,社会办医相应会加速引入现代医院管理的游戏规则,这应该有助于公立医院改革,改变其在计划经济约束下形成的落后、保守、低效、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,提高发展和转型的效率。
第三,有利于在中国形成医疗服务导向的核心竞争力,而不是在行政保护、垄断下的畸形发展和有限选择,从而推进医疗服务事业发展。
记者:你刚才说到民营医院能促使公立医院提高绩效,难道这是唯一的选项?你如何看待公立医院现有的竞争?
刘国恩:公立医院当然可以通过内部的体制机制创新、转型来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。应该说,任何机构,包括医院在内,如果有内部转型的动力,再配合外部的改革条件,都会加速转型。
具体来说,社会力量有两种形式能够帮助公立医院转型,一是注资公立医院,二是社会力量新办医院,这些都会促进公立医院的改革。
记者:有观点认为,只有大型民营医院才能对公立医院形成竞争,但也有人会担心,如果大型民营医院只是在大型公立医院扎堆的地方再竖起一座大楼。那么对提高医疗卫生的可及性作用不大。
刘国恩:这涉及政府和市场如何定位的问题,也是和谐社会发展对政府转型的要求。
我认为,社会办医应该尽可能首先获得最佳发展机会,也就是说,哪里市场最好,哪里就应该首先考虑发挥社会力量;哪里市场不好,哪里就应该由政府托底办医。只有这样,政府才能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节约出来,用在刀刃上。而现在的情形恰恰相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