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、胃肠道疾病等病人少食粽吹空调可能导致神经痛
端午将至,超市里各种粽子上架,但端午节吃粽子有讲究,相关医生表示,患有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胃肠道疾病等病人要特别注意尽量少食用,而且吃完粽子后千万不能吃冰冷食物。此外,端午节前夕夏至也来到,端午节前后如何养生保健康?日前,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相关医生。
糖尿病患者过量食粽子会引起血糖升高:
市博爱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廖艳说,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,黏度高、不易消化,缺乏纤维质,还含有过多的脂肪、盐、糖。特别是广东的粽子,除鲜肉粽、豆沙粽外,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,以及用鸡肉丁、鸭肉丁、叉烧肉、蛋黄、冬菇、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。因此,对于一些伴有基础疾病的人,并不适宜吃粽子。
廖艳医师表示,新鲜的粽子营养更全面,建议最好家庭自己制作粽子吃,少买那些冷冻了几个月的粽子。咸肉粽子含热量较高,因此,吃粽子的同时,搭配蔬菜、水果可帮助肠、胃蠕动,可以避免引起肠、胃道消化不良。此外,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,也别同时吃西瓜等寒性瓜果,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。粽子多用糯米黏性大,老人和儿童如过量食用,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、腹胀、腹痛等症状。所以老人、小孩胃肠道不太好,建议少食用粽子。
“吃完粽子后不要进食冰镇啤酒、冰饮料、冰激凌等冰冷食物,否则很容易引起肠胃道疾病,如恶心、呕吐、急性胃肠炎等。”廖艳医师表示,患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冠心病的人最好别吃肉粽和豆沙粽,老人和儿童应尽量少吃,以免出现消化不良、腹胀等问题;胃肠道疾病患者或糖尿病患者可改吃无糖的杂粮粽。胃肠道病患者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。粽子的糯米,性温滞气,含植物纤维又多又长,多吃会加重胃肠的负担,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,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、出血,使病情加重;对于心血管病患者,由于粽子的品种繁多,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,属油腻食品。患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冠心病的人吃多了,可增加血液黏稠度,影响血液循环,易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,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;有胆结石、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,不要吃肉粽、蛋黄粽等脂肪、蛋白含量过高的粽子;糖尿病患者吃粽子更要注意。由于传统的粽子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、豆沙等,如果不加节制,就会损害胰岛功能,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,加重病情,甚至出现昏迷、中毒,抢救不及时还有生命危险。
此外,医生提醒,普通人群食用粽子应注意适量,不要一次大量进食,以免造成消化不良。要避免粽子变质,影响健康。
端午节“艾灸疗法”有益健康:
端午节之际,湖南、湖北有些地方百姓有在门前插艾蒿,吃大蒜的习俗。艾蒿,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山间田埂边都可以采到。用艾绒做成灸条治病,将艾叶和苍术、白芷、大黄、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,能赶走蛇虫百脚,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。
记者发现,中山不少医院或中医养生美容馆“艾灸疗法”比较盛行,不少年轻人甚至在网上购买艾灸条、艾灸用具,自己在家做“艾灸”。市中医院保健科主任医师濮欣说,艾灸临床上适用于虚寒证、慢性虚弱性疾病,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,如虚劳、冷哮、久泄久痢、寒疝、脱肛、关节寒痺冷痛,以及妇女经痛、血崩、子宫脱垂等症。如脾胃虚寒,消化功能不良,易于泻泄之人,可灸五柱穴、天枢穴、神闕及足三里等穴以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;又如妇女生理期疼痛因虚寒体质或吃冰饮冷而引起者,可灸气海、关元、中极、叁阴交、太衝等穴,以缓解生理期的不适。
中医素来有“端午灸”的传统,为的是将端午时节极盛的阳气利用艾草通达于体内,从而实现远胜平时的补养功效,甚至实现冬病夏治。市中医院保健科主任医师濮欣表示,端午灸只限于端午节这一天。灸的主要原料为艾叶、生姜。端午灸具体操作是拿老姜放在找准疾病所对应的腧穴,再将艾绒置于姜上点燃,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,通过经络的传导,以起到温通气血、扶正祛邪,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端午灸适合寒性体质的人,热性体质以及年纪大的人、孕妇都不适合。做过端午灸后,需要在家休养,休息1-2天。
濮欣医师表示,艾灸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。艾灸法可以调节胃肠运动、血管舒缩、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以及血液成分,增强肌体的防御免疫功能。艾灸法对于没有明显疾病的人,尤其是中老年人,可以起到有效的养生保健作用。
端午节前后如何进行中医养生?
今年的端午节前夕夏至也来到,那么这段时间如何养生保健?中山国丹中医院院长、旅美医学博士任峰表示,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,天气较烦闷,假如工作压力大,容易烦躁忧郁。情绪的变化,会影响脏腑的功能,亦可导致精神疾患,如喜伤心、怒伤肝、忧伤脾。夏季养生,最重要的是要使脾胃心肺之气调顺。夏至这段时间,人们的饮食起居也应作出相应调整,以预防疾病,科学养生。
任峰院长表示,近段时间天气热了,很多人开始吃泻火食物,如绿豆、凉茶等,夏至时节,要多吃苦味食物,能清泄暑热,增进食欲。但泻火的同时,要保养脾胃,冷饮、瓜果吃太多,都容易胃寒,可以吃一些姜和甜的食物补充。这段时间饮食宜清淡,多温热熟食、少冷饮生食。
“夏至也就是端午前后,天气并不太热,特别是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,一般白天较热,但晚上并不太热,所以这段时间不建议睡凉席。”任峰院长说,现在睡凉席会导致汗排不出来,易感冒患湿疹,睡床单有助于吸汗。建议到阳历七月份,进入三伏天后再睡凉席比较好。
“此外,夏至这段时间凌晨最好不要吹风扇。整夜对着电扇、空调吹,容易使人感冒、拉肚子、得关节炎、神经痛等。”任峰院长说,这段时间凌晨气温较低,睡觉时吹风扇易受寒,易造成膝关节风湿。此外,在此时节,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,一般宜晚睡早起,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。夏至时节,大多数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,这是由于这一时节气温高,人体只能通过排汗来散热,使人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,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,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,大脑会因此而供血不足,进而造成头痛头晕。所以要多补充水分。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,以固表,多食咸味以补心。
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。任峰院长表示,夏至这段时间的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,宜选择在空气新鲜的地方,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,若运动过激,可导致大汗淋漓,汗泄太多,不但伤阴气,也宜损阳气。在运动锻炼过程后,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,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、淋浴,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、黄汗等多种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