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山日报】秋季成抑郁症高发期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发布者:国丹中医院01 发布时间:2013-01-31 14:42 来源:国丹中医院01
中医认为秋应于肺,在志为忧,饮食上以滋养肺阴、清热健脾为主,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立秋刚过,人们就感到早秋热湿的气候,白天燥热,晚上又略有凉、寒之意。不少市民感到喉干舌
中医认为“秋应于肺,在志为忧”,饮食上以滋养肺阴、清热健脾为主,不宜进行剧烈运动
立秋刚过,人们就感到早秋热湿的气候,白天燥热,晚上又略有凉、寒之意。不少市民感到喉干舌燥,皮肤也变得干干的。那么这段时间该如何养生呢?日前,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梁慧英博士表示,秋天的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湿润,常常出现干燥气候,燥易伤肺,而肺失去了滋润,就会在皮肤上出现干燥症状,如皮肤干涩、毛发枯燥。还会使人体免疫力减弱,不适应而生病。因此这段时间应该根据气候特点,防湿气阴邪,困伤脾阳而发生水肿或腹泻症状。
立秋后不易进行剧烈运动
中山国丹中医院院长、旅美医学博士任峰表示,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开始,在秋季养生中,中医经典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指出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,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,逆其根则伐其本,坏其真矣。”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,也是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,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,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。一切的养生,要遵循这个原则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讲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。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。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;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。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”应开始“早卧早起,与鸡具兴”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,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,且防收敛之太过。此时,昼夜温差大,白天热,入夜凉。入夜凉,开始万物沉寂,所以要早卧。运动也要从剧烈运动,改为舒缓的运动。如太极拳等来调摄心志。如果心志仍然积极奋趋,容易导致收敛不足,那时心阳、肝阳就会上亢,如高血压、心动过速、心悸、心慌、颈椎易疲劳等等。
任峰院长指出,酸味收敛肺气,辛味发散泻肺,秋天宜收不宜散,所以要尽量少吃葱、姜等辛味之品,适当多食酸味果蔬。秋时肺金当令,肺金太旺则克肝木,这个季节,多吃辛辣易伤肝。南方不建议吃火锅、辣椒。秋季燥气当令,易伤津液,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。《饮膳正要》说:“秋气燥,宜食麻以润其燥,禁寒饮”。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,以滋阴润燥者。总之,秋季时节,可适当食用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枇杷、菠萝、乳品等柔润食物,以益胃生津。
秋季成抑郁症高发期
立秋后,办公室白领刘小姐经常失眠、莫名烦躁、心慌胸闷、悲观失望、情绪低落,去医院检查被告之患有轻微抑郁症。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梁慧英博士说,中医学认为,秋应于肺,在志为忧,这个时期是抑郁症的高发期,公众要格外当心。秋风落叶,万物凋谢,一片肃杀之景,容易让人情绪低落。中医认为秋在情志上对应悲忧,秋天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。因此日常应保持清净的心境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,也可通过饮用花茶达到疏肝解郁的效果:玫瑰薄荷茶、熏衣草柠檬茶、佛手蜜茶、茉莉花茶等,自行调制,简单易制作。
梁慧英博士说,近年来因抑郁症而死亡的明星不少。抑郁症是现代紧张病的代表性疾病,症状包括失眠、疲倦、身体不适、头痛、食欲不振等。轻者可适当放松,舒解压力,不致妨碍工作;重者可出现腹痛,甚至晕倒。抑郁症有其季节特点,因为从夏天进入秋天,阳光照射少,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,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,因而出现了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,所以秋天是抑郁症的高发期。这个季节,一般人很容易陷入抑郁状态,而已经有抑郁症的患者则有可能加重病情。
梁慧英博士提醒,预防抑郁症首先要保持充足睡眠,尽量争取在晚上10点前入睡;要早睡早起,早晨就能提前进入储备状态。可以适当做一些运动,如步行,约上三五友人去爬山,在秋高气爽的天气里登高,感觉会更好。日常生活中,要处处注意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,保持内心宁静。
此外,梁慧英博士提醒,立秋后也是哮喘、过敏性鼻炎多发的季节,秋季来临,冷暖更迭,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变化较大,加上秋季草枯叶落,空气中致敏物质增加,有哮喘、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史的患者,应注意避开致敏源,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,保暖防寒,熬汤:北芪、党参、白术、防风。建议夏季接受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,在全年气温最高、阳气最旺盛的时候,通过穴位贴敷充实机体的阳气,增强抗病能力;秋天气候多晴少雨,气候干燥,慢性咽炎可加重。可用滋阴清热药物防治:麦冬、金银花、胖大海、木蝴蝶、锦灯笼或乌梅肉、玄参、桔梗、沙参或胖大海、石斛、野菊花、蜂蜜等泡水当茶饮;秋季天气变凉,外周血管收缩,血压升高,可引起心脑血管产生相应的病变而致生心绞痛、心肌梗塞、脑梗塞、脑出血等。应注意防寒保暖。